2013年7月24日星期三

愛中的傷痛和成長--《致褒曼的情書》(Liv & Ingmar)


《致褒曼的情書》(Liv & Ingmar)
導演: 迪拉阿高卡 演員: 英瑪褒曼、莉芙烏曼

必須坦白地說,莉芙烏曼很有勇氣。不是誰都能接受將自己的內心剖開,將封印在回憶房中最隱密處的記憶碎片拿出來,重新思憶、拼湊,再和無關的人細訴。

她和褒曼的相愛,雖然帶戲劇性,名演員和導演大師的結合當然惹人注目,讓觀眾欲以獵奇的角度了解他們的五年關係。但在小子看來,他們的情史並非此電影最吸引的,反而莉芙烏曼在人生歷練中的成長和精神上的升華更令小子動容。

二人合作,英瑪褒曼對莉芙烏曼一見鍾情,並不驚奇,有趣在莉芙烏曼開首對這追求的逃避。面對業已成名的大導,這位尚在起步階段的女演員對他有一種本職上的天然崇拜,就像讀者之於作家、樂手之於指揮,她那年25歲,生命尚顯青澀,歷練尚未足夠去面對遠超預期的事,逃避便顯得順理成章,不見了,事情不就好像解決了嗎?更有趣的是,英瑪褒曼以進迎退,追到挪威(希望沒記錯國家?),找她的朋友剖白情感,以真誠取得其身邊人的認同,甚至有好友對莉芙烏曼說:「跟他走吧。」結果當然是她跟著他走了。何等浪漫而戲劇性的情節!

美好的開首不代表美滿的結局。他們開展了同居的生活,莉芙烏曼不再只面對片場中的英瑪褒曼,還有生活中的他,她要接觸的、相處的,是一個全面的褒曼。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人,缺憾誰都有,但論到共處,就看你是否願意包容和接納,但一切是有上限的。能無條件無限量地供應愛,只有神能做到,世俗上較接近的,可能就是父母了。

莉芙烏曼和英瑪褒曼互相愛對方、需要對方,但生活的節奏和需要並不一致,甚至是有衝突的。按莉芙烏曼的描述,英瑪褒曼是過著片場和家兩點一線的生活。於他個人而言,是完美的配合,家組成一個絕對安全而獨立的空間(嚴格來說,應該是他的書房),讓他能沉澱下來,無限制的積聚靈感,思考電影;片場則是他將成果呈現的地方。一入一出,一收一放,可算是一個合理的平衡,正因如此,他不容許這兩點出亂子。在電影界已建立起崇高名望的褒曼,在片場有絕對的權威,這點不用他勞心,遊刃有餘;家卻未能完全如他所願,因為加進了一個他所愛的女人在內。因為有愛,對他而言,這個空間要有她才讓他感到完整,感到安全,才能繼續進行思考的工作。所以,二人同居後,他採取了頗極端的手段來確保以上的狀況:搬到遠離繁囂的角落,在居所四周建圍牆,只准莉芙烏曼每星期一次和劇組人員聚會,莉芙烏曼每天片場工作後須立即回家等等。讀者們,看上去感覺像有點變態的佔有慾吧?對,小子觀影時也感到這心態極不健康,但對方又如何回應呢?關係是互動的,一隻手掌是拍不響的。

無庸置疑,那時的莉芙烏曼愛英瑪褒曼,而當中更滲有一種崇拜在當中,這提供了一個超乎尋常伴侶的容忍,這塊土地肥沃得容讓一個不懂耕作的人胡亂折騰也能有所收成。更未算及正是風華正茂(256歲),正處於演藝生涯上升期的她,是對外界如何的好奇和熱衷。這是一種愛,才能使莉芙烏曼縱使間有不滿,但也願接受褒曼的以上種種不合理安排,靜伏在他身邊,甚至為他誕下一個女兒。

但正如上小子所言,人總有極限,容忍到某一點就會將愛消耗殆盡。失去了愛,耐性也就不復存在。所以,有人說,愛要如活水,要時時添加,補回消耗,才能歷久彌新。莉芙烏曼憶述和褒曼生活了三年後,仍然愛他,但對他不再崇拜,這就是一種消耗。

兩人的關係,按小子所感受,就像一對相愛的刺蝟在擁抱,很需要對方,但每一下摟抱的過程是折磨的,是血流不止的,溫暖存在,痛卻也伴隨。其實,這算愛嗎?小子真回答不了……

女兒的誕生並未能扭轉這種狀況,二人除了愛是同質外,生命的軌跡和追求皆大不同,當這種傾斜的不平衡持續,或者已感受不到對方的愛,或者是自己再沒有力氣在這個感情的泥沼中表達愛,喜樂已不再時,關係的終結便是可預期的。結果是莉芙烏曼選擇要離開英瑪褒曼,她在電影中的描述充分呈現出當年在經過五年內無數次的衝突和掙扎後,身心是何等軟弱。從情感上看,她並不想離開,但她知道是離開的時候了,因為,她內心感知到:這段路,走不下去了。

若莉芙烏曼離開後,和英瑪褒曼再沒有交集點,故事就這樣完結,那麼,這就只是一個悲傷收結的普通愛情電影,並不特別。讓我欣賞和思考的,是莉芙烏曼之後走的路和心態的轉變,標記著這次感情終結後的成長。

很有趣。分手後,過了一段時間,是莉芙烏曼主動聯絡英瑪褒曼,重新建立起聯繫。這一次,相處的模式由莉芙烏曼主導,他們會有通電,會關心對方所發生的事,會盡力幫助對方,但,不再有肉體上的親密,不再是伴侶。這樣的關係,正合何韻詩的歌〈勞斯萊斯〉中的一句:「能成為密友,大概總帶著愛。」愛仍在,但莉芙烏曼透過心態的調整來達成目標:和英瑪褒曼保持聯繫。這是一種成熟,不再是將跑車開盡馬力向前衝,大呼大喊,才算是愛。難道換轉了一個方式,帶有一種距離感,就不是愛了?愛不應該在這層面上有高低之分。

正是這一種距離感,延續了二人的關係,甚至無限延伸至英瑪褒曼死後,所誕生的這出電影,梳理回她和他的一切,就像一個輪迴。

正是這一種距離感,才令二人尋得這個未必最完美,但卻最切合二人關係的平衡。二人也有各自的新生活,英瑪褒曼另娶妻子,莉芙烏曼也在荷里活闖下偌大的名聲,建立起自己的事業,但奇妙地二人卻又能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繼續有著對方的存在和同行。

「愛」這個命題太大,小子弄不懂,不敢武斷說一句膚淺或高深。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藉著他們二人半生分離散聚的交纏能多一分思考,何謂合適的「距離」和「平衡」?在這段關係當中有「自己」嗎?和別人的相處正是一個尋找自己的過程,我們有足夠的成熟去尋著嗎?還是,在過程中迷失了?

莉芙烏曼尋著了。她成長了,成熟了。所以,她和他的愛能以第二種形式升華至終生的牽絆。能有這麼一個人牽絆你一生,你重視她/他,她/他也重視你,縱使不是伴侶,也算是一種無憾了吧?當然,若這牽絆你一生的人是你的伴侶的話,在小子看來,就不是無憾這樣簡單,而是完美了。


你,尋著了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