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7日星期二

《戰場上的明信片》-戰爭抹去了倫常



  《戰場上的明信片》是訴說戰爭的慘痛,其中一明顯指涉的主題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扭曲,森川定造戰死在馬尼拉戰場,其相結十六載的妻子友子在定造年邁的父母要求下,竟下嫁於定造之三弟森川三平。三平趕回家見到友子時,和友子舉行婚禮時,甚至新婚夜敦倫時,也還是稱友子為「大嫂」的。

  松山啟太的遭遇也不遑多讓。他幸運地熬過戰爭的折磨,回到老家,卻得知其妻子和其老爸好上了。二人收到啟太的明信片,得知他將平安歸來,竟避走大阪。

  以上友子和啟太的經歷,是導演想表達的,第一層次的扭曲:在戰爭中,倫常是被拋棄的。他們二人,因著戰爭的背景,面對這些遭遇時,反應也非處身和平世代的我們能預算。

  友子面對定造父母這不合理的要求,毫無抗拒的反應,或者,更準確的表述是認命了,所以會說「你們想我怎樣做,就怎樣做吧」這樣的話來。除了情義的因素外,戰爭的環境令友子知道,命運就是如此殘酷,你也不會有其他出路的了,就這樣算了吧。當然,戰爭令再婚的友子再次經歷另一半的離去,被徵召入伍的三平也戰死了,更強化了戰爭代表悲慘和死亡的命運這命題。

  回到家鄉的啟太得知如此令人難堪的消息,跑到大阪,找到妻子的一幕,也相當直白地呈現出戰爭於人的扭曲。他們對坐,對談。過程中,啟太沉靜地聆聽著妻子的解釋,沒有罵她,沒有打她。他最激動的最後離開前,用力抓緊她的左臂,狠言警告她不能對父親不好,否則會殺了她。為何會出現這反常的一幕?因為,啟太聽著妻子的剖白,他知道,他為國入伍沒有錯;妻子受不住孤獨,又以為啟太已戰死,感受到啟太父的照顧而引誘他也不能算錯;在這背景下,其父忍不住其媳婦的主動獻身也難言對錯。那麼,錯的是誰?呼之欲出:是戰爭。所以,啟太接受了現實。

  面對荒謬的要求,友子和啟太竟順理成章地接受現實,正反映了戰爭導致的第二層次的扭曲。

  還未完,戰爭的影響,在戰事結束後還有餘波,啟太和友子在結尾時的結合,非關愛情,而是啟太看到友子看著定造的骨灰將被燒毀時,跡近發瘋,連屋子也因而變為灰燼,那一幕令啟太決心重建因戰爭而破碎不堪的人生,才向友子說「我們結婚吧」,這才有了結局那象徵著希望的一片豐收麥田。

  這是第三層次的扭曲。戰爭將原應毫無關連的二人連結一起,發瘋、頹喪,甚至結合。何等矛盾,但觀乎過程,卻又令人覺得不見得不能理解。這才是戰爭帶來的最大的扭曲!

  若沒有戰爭,以上的事,皆不會發生。

  當主角是你時,你能想像你會如何決定嗎?請感恩我們身處在沒有戰爭的地方。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